《金刚经》:“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”

《金刚经》:“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”

✏️ 分享安格斯的晨间阅读

如果观察自身整个欲望的过程,
会发现一直有个目标,
指引我的心更进一步的去感知,
而且这个过程涉及抗拒、诱惑和戒律。

有领悟、有知觉、有接触、有欲望,
心念变成这过程的工具,
围绕着它的是全然以欲望为中心的象征、话语与目标,
全都建立在诱惑与野心之上,
这个中心就是“我”。

以上摘自克里希那穆提,
最初与最后的自由 P114。

🐱 安格斯的心得分享:

这里克氏表面上在讲“欲望”,
实际上在讲“我”的心理作用与过程。

有趣的是,人们常会不断以一个欲望目标去取代另一个欲望目标,这就是我们俗称的“改变”。

如果停下脚步去觉知整个欲望的结构,
不带抗拒与批判,用心去理解欲望,
欲望就有机会自然地消融,
并产生不带目的、有创造性的行动,
而不会在欲望的心理运动中,
不断地挣扎、耗损,产生纷争。

《金刚经》:“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”

安格斯 2022/08/15

结个善缘

欢迎到占星之门WeiboFacebookInstagram按个赞,除了每月固定的新月许愿通知以外,如果有课程、新文章或功能,也会第一时间通知您喔!对了,把占星之门加入书签或是设成手机桌面 APP,都会有助于您不会太快无情地把我们遗忘!😂

关于作者
延伸閱讀